面对DeepSeek与中国科技进步的恐惧:西方焦虑的深层剖析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进步引发了全球关注,而中国AI模型DeepSeek的崛起,既赢得了赞叹,也加剧了西方的焦虑。这种矛盾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发展抱有的复杂情绪——夹杂着恐惧、竞争与自我反思。密西根大学聚集专家小组近期讨论了这一现象,揭示了定义全球科技竞赛的紧张根源。
双重标准:当中国加速时,西方为何恐慌?
《金屏》(The Golden Screen)作者Jeff Yang指出,中国在将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社会领域(如医疗、安保)方面的快速推进,在许多西方人看来是令人畏惧的。“中国之所以令人害怕,不仅因为它在创新,更因为它似乎在将科技整合进社会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他指出。这种快速采纳技术的方式,与硅谷自身对技术迅速发展的热情如出一辙。然而,当中国践行这些理想时,却常常激起一种深层次的生存威胁感。
DeepSeek正是这种紧张情绪的象征。西北大学亚裔美国研究副教授Tara Fickle表示,DeepSeek 代表了一种创新,颠覆了西方将中国视为“低端制造者”的传统认知。这种超越预期的突破制造了“认知失调”——中国在技术封锁下依然实现突破,直接挑战了西方的技术优越论。
技术东方主义:西方镜像中的自我投射
Fickle进一步指出,使得话语更复杂的,是“技术东方主义”(Techno-Orientalism)这一概念。它描述的是西方文化如何以一种将科技与异域化、未来主义、非人性化联系在一起的视角来看待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在这种语境下,中国被视为一种“文化自负的镜子”,映射出西方的不安——映照出美国对自身未来的恐惧——无论是数据监控的噩梦,还是对监控和自动化的担忧,DeepSeek的成功恰恰戳中了这些不安。
历史回响:从恐日到AI恐惧的循环
密西根大学美国文化助理教授Ian Shin从历史维度解读了这种焦虑。他指出,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担忧,反映出一个历史性的模式:当外国的创新挑战到美国主导地位时,常常会引发民族主义的反弹。他举了一个例子:1980年代,在美国对日本汽车工业崛起感到恐慌之际,华裔美国人陈果仁(Vincent Chin)被两名白人暴力杀害,而这两人正是受到了“恐日情绪”的影响。
Shin的观点表明,这些科技上的担忧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对“他者”创新成果难以真正接纳的心理,尤其当这些成果来自被视为意识形态和经济对手的国家时。这种历史的透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像DeepSeek这样的中国科技成就会激起恐惧与错失良机的双重情绪。
安全叙事:零和博弈的陷阱
Shin指出,美国政府常以“国家安全”为由推行政策,而这种说法往往具有操控性。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基于一种错误的“零和博弈”逻辑:一个国家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之上。相比之下,Shin提倡一种基于“富足”和“互依”的安全观。
Yang在此基础上补充道,“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也常被用来为排外和种族主义政策辩护,尤其是针对亚裔美国人,他们往往面临不信任、监控,甚至被驱逐的风险。中国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恐惧,往往被转嫁到华裔美国人身上,加剧了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并营造出一种不安的社会氛围。
Fickle则指出,人工智能的兴起为国家安全议题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她强调,公众需要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以及更明确的评估标准来防范被操控的风险。然而,她也指出,将这些问题一味归咎于中国,而不是正视它们本身,反而削弱了我们寻找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