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共同战争经历改变对难民的态度
根据密西根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强调共同的战争经历可以促进对难民的更大接受度。
研究发现,通过将历史上和当代的流离失所经历进行比较,能够增加同情心并减少敌意,尤其是在那些有强制迁徙家庭历史的人群中。然而,仅仅提及一般的战争经历——不包括流离失所——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加剧恐惧并减少对难民的支持。
这项研究由密西根大学政治学和韩国研究副教授Ji Yeon Hong主导,以韩国——一个具有近期战争创伤历史且对难民重新安置经验有限的国家, 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原创调查,洪教授及其团队测试了不同叙述如何影响公众对难民的态度。
也门难民受韩国民众抵制
Hong教授指出,韩国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背景。尽管韩国已经转型为经济强国,但自1953年停战协定以来,韩国与朝鲜仍处于技术上的战争状态。韩国的战争历史、相对单一的民族社会以及接受难民的有限经验,创造了一个促进难民接纳的挑战性环境。
2018年,数百名因内战而逃离也门的难民利用签证豁免政策抵达韩国济州岛,这项政策原本是为了促进旅游业。他们的到来引发了两极化的抗议,反对难民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公众对难民的态度,研究调查了三种类型的信息:共同的战争经历、韩国在接受难民方面表现不佳,以及接受难民的经济利益。参与者被随机分配阅读其中一种信息,并完成一系列视角转换练习。
一般战争经历只起反作用
研究发现,强调韩国战争期间家庭流离失所与现代难民困境之间相似性的叙述最能促进积极态度。这种方式使支持难民的情绪提高了6.5个百分点,效果优于经济利益和表现不足的叙述。
研究人员还指出了一个关键区别:一般的战争经历,例如经历暴力但没有被迫迁徙,通常会减少对难民的接受度。因为这样的经历通常会加剧威胁感,包括文化、经济和安全方面的担忧。经历一般战争的人可能将难民视为外来群体成员,认为他们构成风险,从而加剧排外态度而不是促进同情心。
相比之下,有战争期间被迫迁徙家庭历史的人更可能对难民产生同情,因为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被迫离开家园和寻求安全的挑战。因此是否涉及流离失所在塑造对难民的态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与朝鲜有联系的人群中,当接触到共同经历的叙述时,支持难民的态度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
“这表明了共同经历的力量,”Hong教授表示。“借鉴历史上的相似经历可以创造一座理解的桥梁,即使是在难民接纳面临显著阻力的情况下。”
另外,对于有迁徙历史的受访者来说,基于同情心的信息降低了对难民文化影响、犯罪和国家安全风险的担忧。
研究结果可用于其他国家
尽管研究专注于韩国,其研究结果对全球难民倡导具有广泛的意义。有流离失所历史的国家,即使缺乏接纳难民的传统,也可以利用共同经历的叙述来改善公众态度。
“这不仅仅关乎韩国,”Hong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适用于其他有类似冲突和流离失所历史的国家。”
然而,研究也指出,如果流离失所发生的时间太过久远,这种叙述可能效果较弱。在这些情况下,强调难民的经济利益等其他策略可能更具影响力。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2年,全球有超过3500万名难民。了解公众态度对于制定有效政策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为希望促进对难民更包容态度的政策制定者和倡导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