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促使中国跨国企业重拾中国身份
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的跨国企业正在重新思考其海外战略,逐渐从采用当地身份转向拥抱其中国根源。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这一趋势,尤其是在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领域,这一趋势在美国等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
摒弃“东道国身份转换”策略
这项由密西根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上升如何促使中国跨国企业重新考虑其对外身份策略。
传统上,许多中国跨国企业采取了“东道国身份转换”的策略,即在外国市场中将自己呈现为本地化的实体。通过减少与中国的联系,这种做法让它们更容易获得当地客户、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认可。然而,自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大大改变了这种动态。随着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高涨,推动中国跨国企业强调其中国身份。
这种转变在中国企业处理美国知识产权方面尤为明显。在过去,许多中国公司在申请美国专利时都会列出它们的美国子公司作为申请人。但随着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升温,这种行为被中国利益相关者视为不忠诚和偏向美国的信号。为了避免在国内引发反感,许多中国跨国企业开始通过其中国总部或其他子公司提交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面临更多挑战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密西根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Maxim Sytch解释说,这一转变是对中国利益相关者日益增加的民族主义期望的回应。
“在吸引国际市场和满足国内利益相关者日益增长的忠诚度期望之间,中国跨国企业正走在一条微妙的平衡线上,”Sytch说道。“贸易战加剧了这种紧张局势,使这些企业难以在不冒国内批评风险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外国身份。”
这种战略转变伴随着显著的权衡。研究发现,通过本地的美国子公司申请专利通常会增加批准的可能性。而选择采用中国身份,则可能在美国专利申请过程中面临更多挑战,这显示出这些公司在维持国内声誉和在海外取得成功之间的矛盾。
经济依赖度决定不同战略
尽管许多中国跨国企业正在放弃“东道国身份转换”,但研究发现,其策略取决于其对外国市场的经济依赖程度。那些在美国有大量收入来源的中国公司,即使面对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也更有可能继续通过美国子公司申请专利。这些公司由于与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强,能够更好地承受来自中国利益相关者的批评。
相比之下,那些对外国市场依赖较小的中国跨国企业则更倾向于紧密配合民族主义期望,强调其中国身份,以获得国内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保持强大的国家形象对于赢得中国消费者、政府机构和其他本地合作伙伴的支持至关重要。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重塑了中国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迫使它们适应新的现实。尽管采用东道国身份可以在美国等市场上促进更顺利的运营,但也可能引发来自国内民族主义利益相关者的审视和批评。对于那些品牌名称或企业身份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中国跨国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此类企业在海外市场中表现出本地化的难度更大,因为它们的强烈民族联系使其难以完全融入当地。因此,它们更有可能采用反映中国起源的战略,即使这意味着放弃在国外潜在的优势。例如,研究指出,与中国有着显著联系的中国跨国企业——例如其名称明显彰显中国身份的企业——在贸易战之后更有可能放弃“东道国身份转换”。
“即使中国跨国企业在寻求扩大海外业务,它们也越来越被期望表现出对中国的忠诚,”研究的合著者、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管理学助理教授Yong Kim说道。“在这些相互竞争的压力之间找到平衡,是它们未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