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故事分享:尽早了解学术界的规则

13 6 月, 2014
Contact:
  • umichnews@umich.edu

留学故事分享:尽早了解学术界的规则龙彦,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与女性研究双博士,其博士论文获得2013年密大最高荣誉奖,现于斯坦福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

Q: 我知道你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为什么当时会有出国的想法?
我想继续作研究,所以就来了(美国)。社会学的中心就在美国。当时想法就是去美国拿个学位,然后回来北大教书。

Q:为什么选择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很强。 实际,我当时在做劳工研究, 最想去的是伯克利。我拿到密大的Offer, 在抉择学校时,还在等哈佛的通知的时候, 一位从密歇根大学到哈佛的教授跟我说,密大的社会学是unbeatable, 不能只看私校常青藤的光环,要看你的研究领域。此外, 密大还有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和妇女研究的双重学位,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这个机会跟我个人理念信念很符合,所以我就来了密大。

Q: 谈谈你最难忘的事情?
我从来没想过,拿个博士要这么难。我在北大一直都很顺风顺水,到了这里,什么都变了。读博士那么年,好几次觉得撑不下来,读不出来。印象最深刻是做研究之难。 我的题目新,涉及领域广,时间跨度长,老师也没有把握,从方法到理论都没有人有现成的答案,弯路走得很多。用我现在的导师的话说:All you can do is to write your way out of darkeness.
最难忘的是,中间第三年的时候因为第一位导师离开密歇根我只好换了导师。做完一半的田野调查整体框架刚刚开始成型的时候我兴高采烈的准备论文开题报告,那个当口又碰到类似问题要换导师。通常老师们都不愿意在半途中接手学生,所以当时我真的是走投无路的感觉,打算先休学回家算了。

Q:你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走过来?
我得感谢我的论文,特别是田野调查的部分。当时我已经做了三年的田野,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就像无数的拼图碎片,零散在各处。我经常为那些碎片兴奋不已,但却不知道整个的拼图是什么,只能是拼命的阅读各种不同领域的文献,到处寻找可能的理论上的灵感。记得2009年的圣诞节,系里空无一人,我经常一个人呆在系里的计算机房,特别晚的时候就躲到博士生的休息室,关上灯,在一片黑暗里仰望天花板,当时特别绝望。但在田野调查中, 我接触到那么多人,记录了那么多资料。一个个研究主体愿意敞开生活让我走进去非常不容易,他们的声音需要被这个世界知道。我感觉自己已经背了很多债,如果无法把这个研究完成,个人负罪感会太强。而且这些故事和声音本身非常的强大, 我经常觉得跟我的研究主体相比, 我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算不什么。另外一方面,研究本身除了痛苦也有无数快乐的时候。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可以依循,我反而在跌跌撞撞中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论点,也逐渐找到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呀的学者。对这个过程非常关键的是我现在的两位主要导师,她们一直对我的论文充满信心,一路摇旗呐喊鼓励我继续往前走。

Q:为什么对中国艾滋病话题那么感兴趣?
这是源于06年在CCS (密大的中国研究中心) 看艾晓明老师的《中原纪事》,那是个关于河南卖血农民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我之前(本科研究生期间)是研究劳工问题,我也以为我博士会一直研究这个问题。看完这个片子,里面有很多元素我特别喜欢 。于是我就做了第一次田野调查,认识到一群公益领域的人,发现那是个全新的世界,一下子被吸引进去的。 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从事公益事业,他们充满热情与希望,跟我之前在国内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同。这个大概也和我在密大自身的转变有关系。在北大,大家都是要处于竞争的状态,要成为第一,要比别人强,就算是对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也是以个人精英化的方式进行。而在密大,我在这里看到学生工会如何代表全体学生的利益与学校进行谈判和斗争,接触到社会运动的概念。在密大,这里在乎的东西不一样,个人成就是要与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在推动这个社会发展之前首先要建立的是和自己所处的社区之间的关系,所谓集体的概念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一个研究者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题目,一方面当然是出于自己个人的好奇心和学科知识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更大的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怀。

Q:谈谈你在这里最快乐的一件事?
可能是遇到我的男朋友,他也是密大毕业的。很多时候,Phd 生活不规律,不把自己当人看,生活中有点些稳定,有些支持,真的重要。我跟他还领养了条小狗,我从来没想到小狗会让你那么快乐,我的幸福指数上升了很多。做研究的人通常对于快乐这个概念不看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意义。在国内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不大讨论快乐,强调的更多是成功。我直到近几年才发现快乐和幸福本身的可贵。

Q:作为前辈,你对学生有什么建议呢?
1)尽可能早的做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作研究是出于对某一领域的热爱。但是research, professor是个职业。美国学术界也有自己的问题,并不是乌托邦。我们都是个体,要怎么变成学术界的成员, 把自己从个人转换成美国学术界的组织成员,如何把自己个人的热情变成学术界认可的成果,要有规则的,这些都需要早早了解。 这里的规则跟中国不同,这需要我们一切从头开始。当自己当成小学生,多观察,问问题,对于自己系,领域,学界,建立起概念。我曾经以为上课,回家看书, 这样就跟社会学联系起来。不是的!需要跟别人建立联系。不仅仅是自己的系,不同领域,观众是谁,你的同盟军是谁,将来发展的领域在哪里,都需要尽早了解现实,并做规划。有些领域讲求发表文章数量,有些领域要求跨学科合作,每个领域要求都不一样,多参加会议多参加workshop。
2)不要怕走弯路。不要太心心念念计较得失,要享受人生的过程。我之前是做劳工研究,忽然看到这个题目,觉得不错,试试看,没想到这个题目对我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过程中, 我的想法被不断的打破,需要不断学习。整个博士研究,就是知道还有一大片世界是你不知道的,a process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
3) 享受Ann Arbor. 有不少人认为这里是农村,抱怨不能1,2,3件事,觉得回国就能做1,2,3件事。与其抱怨,还不如好好享受这里的时光。这里是美国的中西部,有其特色,后来我去加州了,发现它跟密歇根又不一样。密歇根比较Laid back (悠闲), 人与人之间比较友好,放松,凡事特别讲原则。还有安娜堡独特的一点是社区感很强。我的朋友们,离开后,几乎没有一个是不怀念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