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馆员:北美最大的中国舞蹈馆藏
2013年的秋天,刚入职密歇根大学的助理教授Emily Wilcox(中文名:魏美玲), 收到她刚认识不久的图书馆员傅良瑜的午餐邀约。她并不清楚午餐的目的,但还是接受了。 午餐时,傅良瑜向她提出一起建立中国舞蹈资料库的建议,她高兴得几乎晕倒过去。当良瑜进一步解释她的主意之后,美玲爽快地答应了。
对于一个舞者,以及在美国第一批研究中国舞蹈的学者,魏美玲十分激动能有机会给自己近10年所做的研究”安家”。午饭后,她情不自禁地一路舞回办公室,想象着能通过这个资料库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尚未流行的研究领域。
而傅良瑜,一个刚就职的中国研究馆员,也很受鼓舞。她一直都想为已经在学术界以全面性出名的密大东亚图书馆增加一些独特的馆藏。 她是个艺术爱好者,同时也喜欢珍藏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她很兴奋地发现中国舞蹈史是个能够结合魏美玲的研究与自己的兴趣,并有待发展的领域。
三年后的今天,她们终于可以向学界与大众分享工作成果——北美地区最大的中国舞蹈馆藏。此特藏包括”中国舞蹈先驱者”数字图片库以及一大批研究中国舞蹈史的珍贵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相册、演出节目单、明信片、油印资料以及手稿。同时,此特藏中还有美籍华人Audrey Moo Hing Jung所捐赠的彩色胶片和影片,均为她1975年访问中国时所拍摄的影片。当时的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的晚期。
魏美玲表示:”‘中国舞蹈先驱者’数字图片库的主要内容是由1940-1960年代当时中国顶尖的舞蹈艺术家的私人相册组成。”她来回美国中国11次,横跨中国数次,亲自到艺术家家中扫描这1500多张图片。
“最原始的图片在舞蹈家家里。因为我不想将他们的记忆带走,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图片及记忆代代相传。”她说。
图片集里的艺术家,每一个都不普通。根据魏美玲的研究,他们每个人都对中国舞蹈的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此之前,并没有关于他们生平完整的英文研究/文献。魏美玲感到很有必要去记录他们的事迹以及回忆,因为许多人都70-80岁了,更有的在她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去世。
魏美玲回忆到:”我采访的最老的舞蹈家是盛婕,她已经是百岁老人了。我遇到她的时候她90多岁,她仍然能清楚记得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表演。虽然经常因为日军轰炸演出被迫推迟。”
魏美玲还记录了差不多300多个小时的采访,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放在资料库内,向研究者及公众开放。
密大现代中国研究教授唐小兵认为:”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中国文化的学生有用,同样也益于研究舞蹈或者文化表演的学生。”
除了帮忙网上图片展,傅良瑜已为这个资料库,收集超过1000项物品。”图书馆的馆藏,会直接影响新的研究方向。我很高兴看到馆藏的进展,希望能尽量多收集各种材料,来支持这一研究的发展。”她说。
傅良瑜认为资料库里面最有趣的部分为那些1950-1960年代记录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节目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直到收藏节目单的时候才知道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那个时代是那么的频繁。这有点颠覆了对那个年代的刻板印象。”
密大舞蹈研究助理教授Clare Croft,相信这个资料库很有可能会改变研究者对舞蹈的国际传播的了解。 她说:”许多国家都将舞蹈作为一种外交利器,当中就包括20世纪中期的美国、苏联以及中国。美国以及苏联的舞蹈交流已很好地被记录,但是中国怎么利用舞蹈来外交的记录/研究就少之又少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国际舞蹈团在1950和1960年代早期常去中国,将外来的舞蹈方式带到中国的舞台。
馆藏中有来自亚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的表演节目单, 包括1955年来自南斯拉夫的民间舞蹈艺术团,以及1957年的英国芭蕾兰伯特舞蹈团。
资料库还有明信片以纪念外国舞蹈团访华。”当时用明信片的方式,让外国舞蹈更能让大众接触。” 傅良瑜解释道。
资料库里就有1958年发行的明信片,呈现印度的现代舞蹈之父-乌黛香卡舞蹈团1957年访华的舞蹈表演。
在1949年和1965年之间,由中国国家支持的中国舞蹈访问团已到访了53个国家,足迹从匈牙利到波兰,从叙利亚到加纳,哥伦比亚到巴西。
从1960年中国到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及古巴的节目单,可以看出由不同的舞蹈表演方式,包括维吾尔鼓舞,朝鲜扇子舞等。
唐小兵认为这个资料库会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兴趣,因为中国大众可能并不知道20世纪中期当时那么丰富、创新的文化生活。
魏美玲与傅良瑜继续扩大馆藏。傅良瑜说:”我们想要通过个人捐赠或者积极收藏,增加资料的多样性。”
“舞蹈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一块。当你拜访今日的中国,你会看到人们在公园里跳舞,这是你在美国不大可能看到的。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舞蹈、它的历史以及复杂性。”魏美玲补充。
资料库的部分素材已于密歇根大学的Hatcher研究生图书馆展出。这个以”革命时期(1945-1965)的民族韵动:中国舞蹈史料”为题的展览,截止至5月15日。 此展览由李侃如-罗睿驰中国研究中心以及密大亚洲图书馆赞助。
更多: